-
01月25日
-
香港骚人温健骝在当今诗坛已成陌生的名字。骚人因鼻咽癌早逝,得年仅三十二岁。死后较为整全的作品辑录,惟独《温健骝集》一种。本文测验考试从温健骝的诗文作品中泄漏的线索,譬如他与海洋三十岁月骚人之私淑渊源、台湾现代诗坛的关连等下手2会商其美学作风的构成与文学概念的树立。其阅历行踪都划出他与文学史上的差别光阴阶段、地域教训与门户脉络之交互、交融与对话。而他爱荷华创作硕士的修读和《昔日全国》的任职阅历,亦反应了暗斗岁月美国与台港间的文明交换与搀扶帮助政策之种种关连。温健骝以其在台在美的所学所得,熔炼出怎样的目光,又怎样故之应答香港的现实,其审美概念和社会理念之间的参差错落带来了何种启发,是本文想要会商的问题。?
关键词新诗;审美作风;《苦绿集》;影响研讨;旅行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677(2017)5-0077-10
“由于在咱们的期间里/你也同样/不降生于水/降生于火”
——古兆申《铜莲说——题文楼雕塑》
媒介“文学史上的失落者”及其余
“文学史上的失落者”这一称谓,近年来在中国现摩登文学研讨中,经常被加诸一些或因岁月湮远而为人淡忘,或因曲解
物证漏读而无从影象的创作者之身。当咱们清整从前的文学遗产和思想资源时,就会发觉如许的个案切实不在多数。而被咱们从头挖掘认读的作者中,有些也可能是虽然生时声名较隆,但对其著述的解读存在甚多公允与不见,只注重了某一方面的造诣,却疏忽其余方面。譬如中国意味主义诗派晚期首要的现实奠定人和创作实际者之一穆木天也在此列,直到下一个新世纪,他才再度被故意的研讨者重识,并对其诗作、诗论、译作及翻译现实等畛域的结果细作分教,试做其在文学史上较为整全风姿的复原①。
文学史的叙说本身等于一种挑选和过滤机制,此间权力的运作和分割历然可見,其撰述事情根据分类尺度和取径之异,亦会将与之分歧的文学征象、作者作品去除或遮盖。一时一地的环境气氛,撰述者本人的现实视线与学问构成,都可能对文学史的构型和终极浮现之形态起到了首要的影响作用。一部文学史所制定的典律和准绳,只能沿着某一支流思绪延展开去,往往难免就此涓滴不露。它的限度是明显的,不仅是体系编制,也是体量的限度地点。毕竟没法有一部对其所欲论说时段内文学诸人事无所不包,又可在篇幅上有限延长的文学史存世,那也就违犯了起先修文学史的初志是要有所一针见血,有所节略萃取,当然,也必需照应地有所取舍挑撰,以免拖沓包袱之病。其扫除性老是对包容性有所调治、平衡和限制的。文学史的本意仍在于如舆图上的山脉线条,须了了标示出各个脉络的走向与起止,而不消胶葛于立派系、排位次之事。它力所不克不迭及的,可能要藉由其余的研讨体式格局来实现补足。比方清整文学史料,重理文学门户思潮之间的传承转变关连等等。如今已存以及在撰述中的文学史著述亦有化繁为简,使之言约意丰的起劲之须要。以体裁门户以至论争史为次要誊写线索的专著式文学史,也是别的的写作可能。从前海洋的文学史誊写连同教养,往往存在重史论而轻文本的弱点。现摩登文学史的誊写体系编制框架又以现代西方史学现实为依据,在其框架以内生长,因此也会“史”的比严重于“文”的比重,且着重肌理而难以顾及丰神。对其余国度和地域的汉文文学誊写情况,亦应更存眷当下转变静态,不拘泥于繁多的文学史观,而以更为涵容的视阈观之,以求在华语语系文学的全体视线下,对具差别言语质地、体裁作风的文学有兼而有之,穷其毕竟,亦能知其短长。
出于寻求主体性和树立存在本身特性话语的斟酌,中国现代文学史家黄修己先生已提出过采纳《史记》的世家、本纪、传记等编制,即以传统纪传体史学撰述体式格局来举行现代文学史誊写的新测验考试。如许的创见虽然间隔详细的实行还有间隔,仍然牵扯到毕竟可操作与否,要实现到何种程度的问题。阅历二十世纪八十岁月“重写文学史”的高潮当前,诗文评、文苑传于今而言,显然去圣渺远。传统的体式格局毕竟应当怎样因应当下,而使二者终极得以有机衔接交融,一直都是不确定的流动转变测验考试,有待继承互相研讨。
那些因认识形态所限临时被遏止、藏匿甚或埋没的文学思潮与门户,它们在那时的代价诚然不见容于世,即便当前在环境稍稍宽松时再被提出会商,仍难免“政治不正确”的后遗症,而被命以诸如“美的偏至”②之名。毕竟世变情迁,这些文学体式格局沉静良久,重又成为存眷焦点,或亦和与之相干的都会文明研讨风潮之兴起无关。中断和拈出的种种线索一旦再被继续,咱们就能够观察到较为整全的风姿。
即以现代文学史上的海派文学为例,像奉唯美主义为圭表尺度,和邵洵美一同介入过狮吼社、金屋书店事务及编纂制造书店所出书的文学刊物《金屋》、《狮吼》的倪贻德的诗文与画作,取法现代派的小说家西方蝃蝀、无名氏等人的著述近年来已从头“浮出汗青地表”,进入研讨者的存眷范围。若再详细到现代汉诗的研讨畛域,为诸种新诗史不迭备载的骚人、诗作都陆续失掉了整顿和付梓,比方吴兴华和于赓虞的诗文集。这些骚人都是具备独异性才气的创作者,通常与同期间的文坛报保持必然审慎的间隔,即便曾身在某个社群或文学团体中,也往往不可被收纳而显示其旁逸斜出之姿。
诗歌一向都是摩登最富于活力和内蕴批评认识的体裁体式格局,其经常所处于的边沿位置切实不克不迭遏止其带来的预言和启悟意思,且表白其不可忽视的变化性要求。在华语文学的各个地域,摩登各类新诗集的出书,诗歌谈论的写作和揭晓,及与诗相干的文学运动和会商仍是层见叠出。诗歌确当下性、前瞻性和超期间性仍然
依据丰盛。时至体裁边界在誊写实际中已日益恍惚化,再也不壁垒森严的昔日,诗的渗出性和表示力也有了新的施展余地。它未须要是一种规格严整,固化成形的文类,而是一种浮现游离态,可与其余体裁体式格局自在联合的文学因子。尤其是它与摩登艺术融汇之后,所体现进去的前锋性和行动力从来都不容小觑。“简言之,现代汉诗一方面丢失了传统的高尚位置和多元功用,另一方面它又没法和大众传媒竞争,吸引现代消费人民。二者联合,遂构成诗的边沿化。骚人、文学现实家,以至政治文明体系编制,对现代汉诗边沿化的对应,故意无意地构成多股鞭策现代汉诗的暗流。”③
本文的次要研讨工具温健骝因鼻咽癌早逝,享年不永,仅得三十二岁。若非死后有文友古兆申、黄继持代为收集整顿其遗文并编纂成书,恐怕早已身与名俱灭。当前来古、黄在香港文坛学界的造诣和位置而观,倘或天假以年,温健骝所能失掉的成绩应不会在他们之下。依其存世作品所展示进去的样态,温健骝尚有作风再度变易的空间与可能。而在三十岁月的海洋,已和他有过类似运气的骚人,或虽有盛名而读解乏人,或所待有年才著述重见天日,或开初发生了创作途径和审美概念、文学理念上的转向。咱们能够随手举出一串名字李金发、于赓虞、罗大冈、吴兴华等等。三、四十岁月的新诗创作与现实中仍然
依据包含了多少隐而未发的可贵矿脉,如废名、朱英诞、林庚的诗论。如斯看来,差别期间的诗心或者无望做某种跨时空的联合。在文学共和国中,这些隔绝和差距,成见与不见,都应当只管消除。而如许理睬呼唤和寻觅文学史上失落者的研讨事情,其可能切实不只是要标举某一名或几位在汗青角落偃旗息鼓的骚人,而是将这些散点综合成为更具启悟意思的图式。恰如以下这段话所讲述的“之前,我置信而且起劲想找进去说服人的是,这一个个了不起的誊写者,这一个个珍稀的人思想发明结果是‘有用’的,咱们是接受者哄骗者,是失掉货色的有福之人;如今,我仍然置信他们随时能翻开咱们被限制的视线,随时为咱们当下的不凡处境供应建言并弥补咱们不断在现实磨耗中消逝的勇气。咱们一次次重述他们、运用他们,让他们维妙维肖地、带着光明飞进去,在下一个早晨继承明灭地发光,让微小短瞬的光点活上来。”④
一、“不诗集的骚人”
从《苦绿集》到《帝乡》的诗歌创作脉络
温健骝客籍广东高鹤,50岁月末起头创作。他的诗作可按其创作时序判然两分为两个大的时段第一段是1964-1969,结为《苦绿集》;第二段则是1969-1970,结为《帝乡》。先后两段的詩歌作风和写作体式格局都迥然差别前一期间偏于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后一期间则转为批评现实主义。也等于说,《苦绿集》中所收的诗歌大局部都写于1968年赴美之前。厥后由他自译的《苦绿集》英文版(ACollection of Bitter Green, University of Iowa thesispublications)出书于美国。另有一册英文诗集名为《象牙街》(The Ivory Street, Golden Scissors Press, IowaCity)即他在爱荷华大学的创作硕士学位论文,亦是在美出书。目前能看到的温氏中文诗集等于收录在《香港文丛·温健骝卷》⑤中的《苦绿集》与《帝乡》二种,经挚友之手“遗诗编就答君心”。继港版的《温健骝卷》印就未久,台湾另有刊印单行本《苦绿集》⑥,书前添加了余光中的序文《征途未半念骅骝》。余以一名骚人、诗评家,又是温首要的效法工具的多重身份对温其人其诗有较为全面细致的模写。如斯看来,温健骝生前切实是不一本中文诗集行世的。而那两册英文诗集亦只在爱荷华大学藏书楼才有收藏,遂得以流布的领域甚窄。遵照编者所做的讲明之阐明
顺叙《苦绿集》是“未出书”⑦,《帝乡》则“已出书而未排印”⑧。以是无怪乎“从海洋到香港,从香港到台湾、美国,温健骝的香港心、中国情,以至对现代主义的批评等,均反应在《温健骝卷》中。能够这么说,幸亏有挚友辛劳为他编定诗文集,否则香港人可能已遗忘六七十岁月曾有一名热血的年老骚人,台湾人可能没法理解曾留学台湾的一名‘香港侨生’温健骝切实对台湾很故看法,海洋学者可能不会把温健骝写进香港文学史的无关著述了。”⑨这一段描绘也见出温健骝的创作与其余文学运动在中、港、台三地间已起到过连带疏浚的作用,对这些地域各自的文先生长和相互的文明交换都留下了必然的痕迹。而因其创作光阴的长久
短少,作品散落四方,为开初的读者和研讨者构成了寻觅方便,以至基本无缘得识。
有奇特作风和创作成绩的骚人却成为了“不诗集的骚人”是一种缺失和遗憾。如许的征象亦有前例。古兆申编选中国现代诗歌,在发觉罗莫辰(即罗大冈之笔名)时,感叹罗氏诗作现代感强,精雅动听之余,却也只能找到他揭晓于《现代》等文学刊物上的散篇零什之诗章,但是找不见一本成形的诗集。罗大冈畴前在中法大学留学期间曾以法文撰写过诗集《玫瑰与夜壶》在法国出书,却不为国人所知。在海内,他则迟至80岁月才出书了一本薄薄的诗集《无弦琴》。之后虽有四卷本的《罗大冈文集》行世,但前期诗作已无复昔时风姿,所吟咏的题材更替为“卫星入地,红旗落地”之属。罗大冈以罗曼·罗兰的译者和法国文学研讨专家闻名于世,其骚人的身份则被藏匿了。
李瑞腾将《苦绿集》中除第四、五辑,即温赴美之前所作的诗歌作为一考核场域,按其意象和主题把捉分析,将论说重点放在温健骝关于“光阴”和“夜晚”二者的系列诗作上,骚人对光阴的迟钝因此可知。“在光阴的大主题下,追随永远便成为一种生之动力。”⑩《苦绿集》的抒怀基调是少年多愁的。“大致说来,《苦绿集》中的作品立场渎职悲观,情绪失之消沉,色彩
扫兴则常感灰黯,使人以为天地茫茫而岁月无情。”{11}除温健骝本身抒发过的光阴慨叹,如“在午夜,光阴像缠住足踝的荆藤,像脱不掉的鹑衣。”{12}检读其作品,咱们当可发觉,早在他初试啼声,获得台湾的文学奖的那首《星河无渡》中就能找到这种“与永远拔河”的企图。与余光中的师承关连,在这首少作中亦得以明显的浮现。以至连他断句的花式,顾盼抑扬之姿,都堪称得其神韵
“面对一茫茫的星河
(星河,无渡的星河)
你清凉的肌肤犹在我底把握
峻峭下水族悲歌
海尘生灭;若千年不雨
我毋庸仰视云霓
只从你深深的眼色
就能汲取润我的甘霖
若你以泪洒我
我就长为不凋花
在时空外绽放一朵永远
亿万年的风吹着
吹我俩的发鬓成断草
而凤凰死,千山倒
日月成灰,星萤渐老
但你清凉的肌肤犹在我底把握
当面对此一渺冥凄凉的星河
唉,星河
星河无渡”{13}
温在此诗中采纳古典意象写不渝之情,并制造从现代角度动身,遥遥朝向现代喊话的交换场景。但他运用的“中国符号”及其构成的誊写图象之转译未然经由了多重的流徙。与70岁月余光中或神州诗社同仁们抒发的对华夏祖国的怀慕之情并不是能够平起平坐。至多在对现实情况的响应上,并没有那般急切,而显得更为凭虚御空,有仿用之感。在这个意思上说,温健骝的小我私家检查“我以为,写诗光是弄弄抵牾语法,做些古语翻新,钻营笔墨的理性,是不敷的”{14}与其是从认识形态上对从前之我的几乎通盘否认,倒不如说是出于诗歌技法上的思虑来得失当。
《苦绿集》中另一首较多受人必定的《你踩在夜凉里》遥应二十世纪三十岁月月牙派及厥后续现代派的风致,模写的情绪和顺含蓄。统观全诗,好像讲述了一个青年蹈海之前对恋人的最后寄语。以“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式的寓目体式格局,由本身面前所眼见的景致而感兴,思及对方的感想,对人间仍有怀恋眷念,但将其所赴的拜别之途唯美化,以为要去往的彼地纔是真正可堪心安的乐园,遂视之如归。抒怀主人公随物赋形,变动不居时而为水,再为鱼龙,又为漂木。自若舒展地转化为各类相异的形态,亦是设法自求纾解和逃逸之道。而这实足心绪和行为的外延理由念头,“你”切实不晓得。两人相互隔绝,没法疏浚。抒怀主体的失望和没法尽现纸上。但他虽有幽怨,却切实不迭于愤怒。“我”在叹惜“你”之不知之时,也并没有试图阐明
顺叙阐明
顺叙甚么,或者是更心愿天然心契的杀青,而不要报酬从中强作阐明
顺叙注解。情绪的控制恰到好处。便纵叹其不敷知己,“我”仍然对对方情深一往,难免连声发问能否感觉寒凉。完毕,以西式的退让前提从句道出苦处,即便对方能大白本身,照旧去意已决,无可遮挽。声情并茂,哀而不伤。
“你踩在夜凉里的足踝寒么?
我把衬衣和长裤
都遗在岸上;海风吹我赤裸的胸膛。
而你切实不晓得。
我趴下那铁梯,不说一声,
我要跃下,到那寒冷——
只不过是一滴水,
回归到更大的一滴罢了。
夜是一个很大的覆巢,
云的缄默。星的喧嚣,
都晓得我要去了,
而你切实不晓得。
我一点也不依恋那灯色的冷意,
海里有热烈的鱼龙;
我原来也是他们的族类,
这一去,就像谁的象牙扇消逝在纤手的白色里。
即便你隔着岸,隔着天边
吆喝我,也只是徒然;
我为何要去呢,
而你切实不晓得。
幻觉本身是一块漂木,
与碧蓝浮沉,
一拨手就有淡水的闪光,
复眼的闪光,却不尘世的扰攘。
这不是厌倦或甚么的,
换另一种体式格局的生
岂不胜于这充实的扰扰么?
而你切实不晓得。
即便你从浪花的沉吟里晓患有甚么,
即便你在海的那里喊我,
那也无效得像枯树的手势了;
只是刻下,浸在夜凉里你冷么?”{15}
《你踩在夜凉里》存在清凉和旖旎的两重审美特质。前者与废名的名句“乃有邮筒PO……大巷寥寂,人类寥寂”之句,罗大冈的“没法投递,退回原处”所要表白的现代人交换艰难之主题相契合。后者则相类于卞之琳、何其芳等汉园骚人晚期诗作中纤弱、柔美的作风,性喜浪漫,耽于空想,是典范的青年期间作品。若与何其芳的《月下》两比拟并,堪称同调,皆是吸收萃取了所谓“晚唐五代的干瘪嫣红”(卞之琳于《雕虫纪历》中语)。
《苦绿集》内有为数不少的诗作拟古情调实足,古腔古意,间接冠以旧诗题,或援用新诗作为题记。有的甚或诗前有序,诗后有跋。在此温健骝处理古典资源的体式格局与李金发的有些诗作手腕颇为类似。不过他化用古意的形态则比李愈加娴熟,不至于过火晦涩难明,全体的诗意比拟清通可读。李的创作中往往将古語不加融通,间接译写为文白杂糅的诗句,并没有达到其化中化西的初志。
若是说温氏与余光中之间确乎存在“影响誊写”的关连,与余氏诗作中配合浮现出的得自李贺之处,则堪称某种“同源誊写”。集名“苦绿”的取譬,绿为色彩,本由视觉而见之,却具贫苦之味,则为修辞中之通感,使各类感官之间的功效打通畅通领悟,能够互相参详。余光中则称“苦绿者,惨绿也,使人有翩翩公子之想。”{16}这个定名存在李贺的滋味,可与钱钟书在《谈艺录》中论李贺诗的几则,此中“长吉好用代字”之谓相印证。余氏亦言“健骝畴前最嗜昌谷,他的少作也往往在强烈而秾丽的理性中,表示出凄苦酸刻的心绪。《苦绿集》里头颇有一些作品,或通篇,或散句,或隐隐,或明显,看得出是与李贺的古锦囊相通。”{17}李贺写鬼蜮仙怪,多有凡人不克不迭及之处,且已自成完足安泰的悠然全国。如他的多少名句所示“王子吹笙鹅管长,呼龙耕烟种瑶草。”“丁丁海女弄金环,铜雀翘揭双翅关。”“南山何其悲,鬼雨洒空草。”皆能道人之所未道,且对中国古典诗歌传统中缺乏的神秘主义局部有所弥补。中国现代的死活观乃是“未知生,焉知死”,“子不语怪力乱神”,只关怀世俗全国,不诘问可能存在的超越全国。诗歌作为兼承担教养功效和政治意蕴的正典性文类,除游仙诗因其宗教布景而成一不凡的子类之外,通常不会写及鬼神。温诗中古意盎但是最在收支鬼神间近乎李贺的,当数《梦佛》。
《梦佛》一诗中,写作缘起是梦中遇到佛像并得诗句“弥勒佛,青青柏”。在该诗跋文中有所胪陈“仲春廿日夜梦身处一山中,倚坐一老柏,其叶青青。右有石鼓,左有流泉,泉色苍黄,泉侧有大理石弥勒佛像一尊,雪色,与石鼓同。取纸笔为诗,诗句颇有自得处,正自欣慰,忽见泉水上流出‘聊斋志“冀”’四字,乃伸手入水,欲改‘冀’作‘异’,终不可,怅甚。尔是,山风骤起,叶叶凄声,弥勒佛裂唇而笑,笑声苍然,有死意。复念本身所倚之柏或伸自死土,遂欲以手抚之,而遽尔惊醒。醒后诗中之句不复忆,仅记末二句弥勒佛,青青柏。今依之而追思梦中之境,衍生成此篇。是为记。”{18}
梦中一途所见闻的奇特阅历,也正可与西方意味主义中所包罗的首要组成成份——神秘主义的体验接通。超天然的,且不为现世所限度的思想与灵感得以延展。这首诗中所构建的意境,毋宁更近乎李金发名句“如同残叶溅血在咱们脚上,性命即是死神唇边的笑”。远取譬和表示的写作手腕是意味主义的典范特性。梦中得句之偶然,佛笑的表示意思,柏青水流的死活轮转之隐喻,都是转瞬即逝,很难落实其意思又若有所指的场景和意象,因此温唯有以诗记之。诗歌主体的口语局部和跋文的口语局部,构成了两种言语质地的天然区隔,从而制造出了文本外部
暮气的差距、决裂与张力。跋文所采纳的体裁更有传统的志怪条记小说作风,这一点梦中所见的“聊斋志‘冀’”字样亦算有所交接,不以奇遇为异,反成冀望,也是乏味的反转。倘无此趟异遇,也就不得成诗了。
乏味的是,和温健骝对峙尊余光中为师的立场不尽相同,昔时的诗友戴天的访谈录中,就台港间诗歌交换与影响关连有过以下的问答
问你在台湾念书期间,多少会受台湾的诗的影响的。你在去美国前写的,如《花雕》,是濒临那一代台湾骚人的诗风的。
答这是可能的,在同一个时空下,你所读的书,你的感想,会左近似的。切实我的诗切实不是受台湾诗风的影响,而是受本国诗风影响。如法国的意味主义的诗。创作意思是最首要的,创作认识差别,整个作品就差别了。……
问某些诗评尊余光中为一代宗师,并强调他对香港诗坛的影响。以阐明
顺叙台湾诗坛对香港诗坛影响严重,但香港的诗能否就不会影响到台湾?莫非除余光中,本港骚人就不一个足以影响当地诗坛新一代的骚人?
答我以为这里面有某一种理由,有必然的情理,台湾诗影响是大过于香港新诗,香港新诗不回馈到台湾,回馈性比拟低微,但不克不迭说香港诗齐全对台湾不影响,香港人写的阴暗
明澈诗早过台湾,醒觉性是早过台湾那些现代骚人的,这一点他们可能不否认,坦白说香港骚人很少在台湾揭晓作品,但切实不是说香港的诗就不克不迭通过某种渠道到过台湾,不过,香港现实上也不过甚么大骚人,影响香港诗坛只能影响某些局部。某些技法上言语上都有些人是有影响的。但是不要遗忘,文学史是某些小圈子或文学派系塑造进去的形象,切实不等于主观现实。”{19}戴天的说法强调了香港诗歌创作的独立自主性,与台湾诗坛的近似并不是有样学样,而是共享类似的浏览资源与期间风潮。他也提醒了香港诗坛与台湾诗坛的关连应当是双向互动,即便香港的回响反应较为微小,但不克不迭就因此否认其存在。同时他指出文学史誊写者的主观公允可能构成形塑的不尽不实。这种论说的启事应也与戴天与温健骝来台前的阅历差距无关。他们虽看似都是在台接受大学教诲和文学教养的香港侨生,戴天之前在英属殖民地毛里求斯的糊口比温自港而台愈加坎坷,构成了他在文明身份认同上越发迟钝小心,遂不愿轻易归属于某种繁多影响泉源的理念。
到了《帝乡》中,温健骝虽然诗风大转,对社会现实的记实和控告的诗歌诚然占了这一集作品最次要的比例,但言语之间,对从前的创作实际,并不是如他本身所言能武断地弃绝而去之,而是仍然有所牵系和眷念。他的来时之路毕竟没法就此一笔抹煞。“此情与诗,盖在无与有之间,故选出一辑,题曰镜花,即以镜为有,以花为无。惟花不存镜,镜不留花,以其为有,则情去景消并没有花影,以其为无,则镜在人在,及今所倒映的,已不是东一簇西一团的香幻,而是反抗者底紧握如心的血拳和断链了。”{20}镜花幻美,骚人起劲说服本身,觉今是而昨非,却泄漏出有无明灭之间闪耀摆荡的心绪。《帝乡》中的诗作与《苦绿集》比拟,在体式格局上從自在体新诗变为了不分行的散文诗,有商禽的影响。作风则冷涩,多用意味隐喻手腕。“现代主义最首要的进献,切实等于要把传统封闭性的美学体系,酿成一个凋谢的美学体系,使文艺创作能无休止地寻求实足可能性。基于此,我以为健骝最有创意的作品是收于《帝乡》中的诗。这些诗,是由于内容上的突破而走向体式格局的突破的。”{21}即便内容和题旨意在批评写实,诗歌的技巧仍然
依据是现代主义的实验体式格局,这一期间,温健骝还托古喻今,对中西现代小说与神话中的豪杰人物形象给出了新语境下的解读,无论是伊卡洛斯仍是花木兰,其运气和风姿都被再次改写。
二、“在他人的影象里关上一扇门”
爱荷华遗踪
1968年温健骝应爱荷华大学国际作家写作企图之约请,赴美介入该企图,并在爱荷华取患有创作硕士学位。在此期间他还介入了海内的保钓运动,并表示得较为保守。但观其诗文,间接描绘这一段糊口和写作情况的作品百里挑一,以至于明天,咱们只能通过他与同伙的手札往来,以至旁人的回想和留念中探访骚人昔时行脚所至之处的来往与运动。
古兆申的访谈录《双程路》中对温健骝在爱荷华的修业情况有过以下回想“若是我没记错,据我那时理解,爱荷华是首间开办创作课程的大学,他们的WritingWorkshop很有名,即是作家事情坊。他们颁发学位的概念是很新的,比方说,若是你是修读创作的,你能够一本诗集作为MA论文。温健骝的MA论文等于一本诗集,我已帮他排印,爱荷华出书系、新闻系里有排字房,先生能够本身动手排字出书。温健骝那本英文诗集叫《象牙街》IvoryStreet,{22}是我,他和他的美国伴侣三个人执字粒排进去的,印刷也很精美,当然印量很少,惟独一百册摆布,由于都是人手制造的。温健骝的毕业论文是一本英文诗集,其余事情坊,比方小说事情坊、翻译事情坊则能够小说作品或翻译作品来做毕业论文。”{23}从这段笔墨来看,昔时爱荷华作家事情坊的风尚之自在凋谢,可一不可再。创作学程能将学位的颁发以创作来抵充论文,在前人的回想笔墨里已有说起。而论文(即作品)的物质生产与制造进程,亦由先生本人亲力亲为,很像当今的手工诗集。而废品就算数量稀疏,因其论文性子亦不会变得奇货可居,并没有被商品化,成为创作者本人难得的某一创作时段之留念品。
以下一段则是作家事情坊中,几位台港骚人配合讲述五四以来的中国新诗,并朗诵本身作品的场景之追想“这个program本身每星期有一次按期运动,体式格局有点像事情坊,作家能够在此中谈本身的作品,也能够向其余人先容本身国度的文学概略,朗诵本身的作品也能够,任何体式格局都能够。每位作家总会有一次如许的机会,若是有几位作家来自同一个国度,那便能够配合,我那次有四位中国作家,咱们四人一同合办了一场讲座,次要讲中国新诗。由于温健骝,郑愁予、商禽和我都是写诗的。……咱们讲中国新诗,从五四讲到摩登,中文稿由我撰写,温健骝则卖力用英文宣讲。温健骝也将一些1949年之前的新诗作品译成英文,朗诵进去。至于郑愁予、商禽和我,则用中文念几首本身的作品,再由温健骝用英文念。那时咱们发觉那些诗若是是比拟西化的,翻译进去的后果会较好,比方艾青的诗,穆旦、商禽的诗,翻译的后果都很好,反应也很好;但郑愁予的诗,咱们都晓得他的诗很‘中文’,翻译进去后果就不太好,得到了许多货色,这是两种言语的问题。”{24}
而在郑愁予的《莳花霎时》集中,则无数首诗歌记述了爱荷华诗酒尽欢的糊口。先有《六月夜饮》,继而又有《八月夜饮》。白日高歌须纵酒,骚人们亦要夜游。同期在爱荷华的台湾作家还有商禽、林怀民等人。商禽的名篇《长颈鹿》即是和林怀民同住地下室时从窗子看到街道上往来的行人腿脚而写成。林怀民的云门表演后,郑愁予也有相干的诗志之。《八月夜饮》的末节幽默奇趣
“突然,我的同伴建议
咱们设法子再弄一瓶酒罢
那也不行
那要开很长的车到安氏农庄偷去
而咱们,又是如许的懒,况且
书包中还有一些儒家的思想呢”{25}
骚人在诗末讲明说“安氏农庄,是骚人PaulEngle在爱城乡下的一栋(AFrame)农舍,坐落在一小山顶上,四周无数亩玉米田和辽阔的草坪。舍内藏艺术品和名酒。有一阵子温健骝借住在舍内,我和伴侣们常夤夜往访,喝酒到天亮。”可见那时通宵达旦,局面之盛,使人神往。
在郑愁予三首合一,总标题为《零的递加》的组诗中,第二首《烟后怀友》是缅怀温健骝的
“零的递加
附解零的递加是气温降到零度当前向正数回升,指殒命当前的岁月。岁末怀的是刘非烈。烟后怀的是温健骝。梦回则缅怀那些‘欲祭疑君在’的伴侣们。
烟后怀友
少年围围坐
0
玛瑙烟做1
顺0边
边传
唇紧唇紧
仰闭目深透鲸吸
个1
递加至
0
(躁烦往矣)
少年面相
晶莹
乃一腰一腰
长身而
拜别
当是
零的
递
减”{26}
此中奇妙用了1、0的数字象形,勾画革新出昔时同伙们聚谈且喷云吐雾之温馨神态。人围围坐成圈是0。烟形状似1;由烟之1吐出烟圈则散失为0;曲终人散,逐个拜别之后,则围成的圈崩溃,是所谓“零的递加”,性命进入死境更换以负值盘算。末句的形象化分行描绘了生者逝去的静态进程,“少年面相晶莹”则是对早逝的温健骝之哀伤。
从武昌街东坡的“去国之难过”,“寥寂中浮出苦寒的等待”,到爱荷华布朗街西坡的驻足叹惜,郑愁予记载爱荷华糊口点滴的作品中,不只是诗友饮宴之乐,亦有对海内政治运动意象明显的隐喻。《盛秋,驻足布朗街西坡》中有如许的句子
“红砖路是不宜上爬的,怎样爬得尽
这的工程,一方一寸仍典存
那犹在沁血的祭礼,鞠躬低眉而
拾级,越高越”
“千年出土的色彩……又鬼怪般地引燃
布朗街峻峭的西坡……终于串通了
大枫树的
连天大火
……
这时候
红砖的夹隙间
几株小草濡沫着
是甚么飞禽(为何!)衔来
宿命的种子?淡然挨过严冬
又活到秋盛的大火
小草小草
能过冬否?”
此诗的写作时間为“一九七二年原作,一九八四年修正
休学及勘误”。恰是保钓运动兴兴轰轰之时,现代与当今,中西之间的汗青文明荡漾之状,被骚人以面前的异国春色淋漓衬着。诗后的《追记》则表意更为显豁“……我到爱城是十月,住进城北新建的‘五月花’大厦,从八楼鸟瞰爱荷华河与毗邻的大公园,秋天景色甚是动听,不由经常在附近游走。一日路过一街口,红砖铺道,陡坡古意盎然,遂逆坡而上。俯着首,使力地把一列一列的砖踩向身上来。陈旧的红砖,有的早已骨裂了,有的残缺着额角且生了苔藓,有的有一点儿湿,像沁出的血。我如许看着踩着像把汗青一页页地读着翻着同样。……刻下,恰是落日转动西下,立品的街坡显然又是向西的,一转头,便顿然向落日面面绝对。落日很大,越滚越红,照上大枫树更是炽烈地像一团大火烧起来,等于那些小脑壳也都是红汪汪的,脸痴痴的。红砖的街道映带红的落日,红果子却亮亮地展开了黑眼睛(我一向还不懂怎样红中却有玄色的倒映?也还记得有一些小草在红砖的缝隙中不留余地的保存着)。总之,我把这奇景的街名记取了——布朗(Brown)街。开初同伙告诉我,树的那一边的一栋白木房子,等于白先勇住过的。多故意思。”{27}
郑愁予由于受主观前提牵制,个人并没有现实投身保钓,因之挑选以诗句写下其时汗青的变貌带给他的思索与震荡。“林怀民去了,商禽去了,郑愁予没去,咱们都体谅,由于他的家人在那里,他在中文系事情,而那时的系主任是亲国民党的。”{28}
古兆申回想了在爱荷华的华人青年一同处置的保钓运动“我去爱荷华那一年刚巧是发生捍卫钓鱼台运动的一年。在爱荷华,我和温健骝,一名姓蔡的同窗和一名姓丁的画家。咱们出书了《爱荷华钓鱼台通信》。我记得旧金山、Berkeley的郭松棻、刘大任等则出书了《战报》,比拟有份量,由于他们都是较成熟的作家。《战报》出书不频,咱们则每星期出书一次,是周刊。《战报》好像只出书了两期,但比拟有份量,有长篇分析中国政治的文章,对运动的认识、中国学问分子的心态和责任等问题都有会商。其余各地的保钓通信则次要是信息性的,偶然有些时事性谈论。”{29}
1971年4月10日,北美华人暴发了领域最大的一次示威运动。那时爱荷华的台湾先生由于有国民党的监督,以是坐卧不安。香港先生则行动较为自在,在详细的各项运动中经常是一马当先2。温、古和他们的几位伴侣恰恰躬逢其盛。“爱荷华的中国先生在比例上以台湾占大多数,香港先生很少,我记得惟独温健骝、我和姓蔡的同窗几个,属多数,绝大局部都是台湾先生。”{30}
“由于咱们来自香港,从他们的逻辑来推理,咱们必然是‘左仔’,但他们不晓得,无论我或温健骝,从成份来说都属于中共眼中的黑五类。我的父亲是国民党军官,虽然不是蒋系,是桂系;我爷爷在解放时被认定是恶霸,我如许的布景不可能是右派结构里的人,即便左倾也不会是右派结构里的人。况且我在爱荷华时基本不是左倾,能够说是非政治,或在政治取向上稍稍偏右的。至于温健骝,他的父亲是国民党期间的广州警察局局长,看到温健骝读《大公报》会夺曩昔,撕了掷在地上的。在保钓委员会里,我和温健骝都算是中心成员,但咱们绝不可能是‘左仔’。”{31}由上面一段话能够看出,他们那时介入保钓的政治行为更多出于身在海内的民族情怀,爱护国度维护主权之心,并不是激越的右派。
温健骝和古兆申的文风构成了明显的对比“我在美国时,咱们在爱荷华办的《保钓周刊》中实足政治谈论都是我写的,概念都很保守,轻举妄动;杂文则是由温健骝写的,很锋利
假装。温健骝经常笑我,说我那些是《地方日报》舆论。”{32}聂华苓对温健骝的回想则见于其《三辈子》“小古和小温(温健骝)将‘国际写作企图’的一间办公室并吞成保钓运动办公室。”{33}
回港之后和聂华苓的几封通信中,温健骝交待了本身的学业、事情与病况。聂华苓在留念温的文章中写道“我一九七五年炎天到香港,他对我谈开办《文学与美术》的景遇,谈他参加的文学运动,谈《中国诗选》下册的编纂事情。他的声音更消沉,他的情绪却更昂首了。一天早晨,他抱着一包芒果来看我和安格尔。那时他才告诉我他已患有鼻癌。(那是他在美国时就已晓得的了。)但他置信他会活上来,由于还有许多进步的事业要干。……他安静得好像在讲一件稀松往常的事。接着他又谈《文学与美术》与其余的文学运动。他说他很愉快回到了香港‘可做的事太多了!’”{34}爱荷华遗事的香港续曲,却惜乎太短。
三、“征途未半”介入选编中国新诗
及其余著译与研讨
1967年古兆申、黄继持、小思(卢玮銮)、张曼仪等人在港选编出书了一部《中国现代诗选》(上、下)。厥后未久,又有一部《中国新诗选》问世,它的编者是尹肇池(从温健骝、古兆申和黄继持三人名字中各取一字,谐音捏合而成的集体假名)。《中国现代诗选》能够看作是《中国新诗选》的前身。温健骝介入的是后者的编选事情。这部诗选之以是到了开初还要再选编一次,乃由于前一版本印刷优良,遂也价钱昂扬,无益于争取更多读者购置和后续传布。
更首要的则由于编选者们此时在材料占据上取患有更为宽泛的素材起源。“另一个原因是我到了美国,温健骝帮我在国会藏书楼、Stanford或其余较有汗青的大学中文藏书楼复印了一些新材料,比方将《七月》整套复印。张曼仪那时到了英国拜候,吴振明原来有几本《中国新诗》和几本幸存的《诗发明》,她在英国的藏书楼便整套复印了回来拜别。”{35}
这部诗选综合选辑了从五四到抗战期间的中国现代诗歌,但与之前《中国现代诗选》的取意着眼略有差距。“《中国新诗选》的第一版有一篇不签字的《弁言》,但置信是尹肇池三人配合的看法,谈及他们的选诗尺度和编选心态的转变‘咱们发觉本身从前的目光,如许狭隘,如许淡漠,咱们发觉咱们的审美尺度和观赏习气,都有很大的片面性、限度’,尹肇池比拟推许三四十岁月的写实诗风,编选《中国新诗选》较多选定写实和抗战诗歌。”{36}
古兆申的说法令是“那时选编的概念虽然略有转变,但跟《现代中国诗选》不太大的间隔。咱们选编《现代中国诗选》时,视线比拟阔。”{37}在编纂挑选他人诗作的进程中,温健骝也会潜移默化遭到差别期间各个诗家的影响,从而对其创作和品鉴有了新的转变。
自美归港当前,温健骝任职于昔日全国出书社所出书的《昔日全国》刊物,同时也在《八方》、《盘古》、《中国先生周报》等存在左倾色彩的报刊上揭晓文章。1975年与古兆申、文楼等人开办双月刊《文学与美术》(后改名《文美》)。昔日全国出书社、友联出书社都是在暗斗思想下美新处于香港的首要文明机构,美援文明下向台湾的认识形态渗出是以奇妙不落言诠的文明输入体式格局推进和实现的,它们也同是推选反共认识的首要碉堡。
1975年昔日全国出书社付梓温译美国女作家弗兰纳里·奥康纳《鹧鸪镇上的杜鹃花季》{38}之短篇小说集,此中包罗《鸿沟》、《庄稼》、《鹧鸪镇上的杜鹃花季》三个短篇,且是中英对比。这些小说都是片段式对糊口侧面的速写记载,涉及乡村同样往常、种族之间的抵牾隔膜问题种种,并对不公的社会现实有所批评与反思。温健骝的译笔简练活跃,基本采纳直译法为主,有效地转达了奥康纳小说的作风神髓。
早在爱荷华修读期间,温健骝已因其年老有为,颇得保罗·安格尔与聂华苓的赏识,请他在爱荷华协助处置沈从文的研讨,但关于沈氏研讨,至今并未见其有论著保管。与之构成明显对比的是,他对严阵的诗歌有专文论说,且对浩然的作品发生了浓厚的兴味,并起头着手浏览和研习浩然的小说和相干研讨文章,欲以他的《金光小道》欲以会商这部小说写作武艺的标题问题来做博士论文,很是下了一番工夫。先后研讨工具性子之异,跨度之大,都难免使人惊异。在严阵和浩然的作品里,他找到了符合本身对社会改革和批评现实主义的等候,因此非分特别惊喜。昔日返观之,浩然的《艳阳天》和《金光小道》已鲜少有人再读,它们过火倚重认识形态并为其做图示的描绘,少有独立深远的文学代价。在这个巨大的转变中,若是假以时日,温健骝或者对其挑选和信心
信件又会做出差别的判断和转向。但至多在那时,他是一腔至诚投身此中,却因病况恶化未能实现研讨企图,也成了永久的遗憾。
结语
2011年11月,香港序文书室举办了“重读香港骚人系列”运动之温健骝场次。而在中共广东省鹤山市委网站上所列出确当地名人中,温健骝赫然在焉。聂华苓早先修订出书的自传《三辈子》中,亦收录了《温健骝集》中未见的,昔时温在爱荷华与其余本国作家一同的贵重合影。华语地域仍在以各自差别的体式格局,举行对这位骚人的留念和言说,只管这些勾当或无心,或故意,动身点大相径庭,却也昭示了几十年后诗魂的悠悠回响,依舊存有需要继承听辨的频次。骚人的形象正待再被丰盛和重修起来。
①可拜见陈方竟《文学史上的失落者——穆木天》一书。此书将穆木天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失落“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典范征象提出,它发生在一个容易为研讨者所疏忽的作家身上,却贯串了现代文学批评、现代诗歌和现代翻译文学,在全体上与中国现代文学相联系,此中心外延是‘诗’与‘散文’的关连,近一个世纪的中国文学和中国学术更进一步衍生了它的悖论表示。”北京大学出书社2007年1月版。
②见于解志熙《美的偏至——中国现代唯美-颓丧主义文学思潮研讨》。此书虽然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这种文学思潮爬梳清算得颇为翔实,但是在定名上仍有某种从品德尺度动身的审判意味。上海文艺出书社1997年8月版。
③ 奚密《從边沿动身——现代汉诗的另类传统》,广东人民出书社2000年3月版,第2页。
④唐诺《在咖啡馆碰见十四位作家》,台北联经出书社2010年8月版,封底笔墨。
⑤ 《温健骝卷》,香港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87年8月版。
⑥ 《苦绿集》,允晨文明出书公司1989年3月版。
⑦⑧水晶《还有那许多未曾完结的——悼青年骚人温健骝》。《温健骝卷》,香港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87年8月版,第366页。
⑨⑩李瑞腾《论温健骝离港赴美之前的诗——以〈苦绿集〉为考核场域》。黄维梁主编《活泼纷纷的香港文学一九九九年香港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上册),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书社2000年版,第232页,第234页。
{11}{16}{17}余光中《征途未半念骅骝——序〈温健骝卷〉》,《余光中集》(第八卷),百花文艺出书社2004年1月版,第69页;第67页;第68页。
{12}{14} 温健骝《我的一点教训(代序)》,《温健骝卷》,香港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87年8月版,第2页。
{13}温健骝《星河无渡》,《温健骝卷》,香港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87年8月版,第3页。
{15}温健骝《你踩在夜凉里》,《温健骝卷》,香港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87年8月版,第81页。
{18}温健骝《梦佛》,《温健骝卷》,香港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87年8月版,第83页。
{19}《拜候戴天》,《骨的嗟叹戴天诗集》,大雅出书社2009年10月版,第499-500页。
{20}温健骝《〈帝乡〉自序》,《温健骝卷》,香港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87年8月版,第89页。
{21}古苍梧《编跋文》,《温健骝卷》,香港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87年8月版,第130页。
{22}此处应是古兆申的口头表白有误温健骝在爱荷华的硕士论文为《苦绿集》之英译本;《象牙街》则是厥后出书的另一本英文诗集。
{23}{24}{28}{35}{37}古兆申《双程路古兆申访谈录——中西文明的体验与思索1963-2003》,英国牛津大学出书社2010年版,第119-122页;第125-12万博亚洲体育,万博亚洲亚洲客户端,万博亚洲官网网站6页;第131页;第33页;第34页。
{25}{26} 郑愁予《八月夜饮》,《莳花霎时》,香港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85年10月版,第23页;第35页。
{27}郑愁予《盛秋,驻足布郎街西坡》,《莳花霎时》,香港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85年10月版,第73页。
{29}{30}{31}{32}古兆申《双程路古兆申访谈录——中西文明的体验与思索1963-2003》,牛津大学出书社2010年版,第126-127页;第131页;第131-132页;第138页。
{33} 聂华苓《三辈子》,联经出书社2011年5月版,第354页。
{34}聂华苓《“达到中国的天空”》《温健骝卷》,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87年8月版,第89页。
{36}陈智德《诗幻留形尹肇池选诗》,载2008年4月26日香港《文汇报·副刊》。
http//trans.wenweipo.com/gb/paper.wenweipo.com/2008/04/26/OT0804260020.htm
{38}关于昔日全国的文学翻译丛书,单德兴在其《暗斗期间的美国文学中译——昔日全国之文学翻译与文明政治》已有了细致的论说。书林出书社2009年9月版,第117页。
A Night that is Cool, Bitter and Green A Journey ofWandering and Poetic Art A Look at Wan Kin-lau as the Centre
Yang Junning
Abstract A Hong Kong poet whose name is an unknown in today’s world ofpoetry, Wan Kin-lau died of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万博亚洲体育,万博亚洲亚洲客户端,万博亚洲官网网站 at the age of 32, leavingbehind only one book of poetry, A Collection of Poetry by Wan Kin-lau, the onlycomplete one of his works. This article is an attempt to explore the formationof his aesthetic style and of his literary views based on the clues revealed inhis poetic and literary works, such as the origin of his relationship with thepoets in the 1930s mainland China as well as with the world of modern poetry inTaiwan as traces of his experience and journeys can reveal the intersections,integrations and dialogues with various times, periods, regional experiences andveins of literary groups. His majoring in the MA studies at IowaWriters’Workshop and his work at The World Today are a reflection of the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cultural exchanges and the support policies of theUSA, Taiwan and Hong Kong in the Cold War period. It is the intention of thisarticle to discuss 万博亚洲体育,万博亚洲亚洲客户端,万博亚洲官网网站 what Wan Kin-lau learnt and gained in Taiwan and the USA,what vision he was able to make, how he used it to tackle with the realities inHong Kong and what revelations were reached as a result of the differencesbetween his aesthetic and social views.
Keywords New poetry, aestheticstyle, A Collection of Bitter Green, studies of influence, travels
这是水淼·dedeCMS站群文章更新器的试用版本更新的文章,故有此标记(2019-01-25 19:19:16)
除非注明,文章均为本站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分类: 万博亚洲体育
Tag标签:本文地址:http://www.dedecmsmb.comhttp://papajin.com/wanboyazhoutiyu/14.html